(通讯员 金晓童 曹雪)2025年6月26日上午十点,在长沙市岳麓区溁湾镇通程麓山大酒店湘汇厅,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法语学科带头人张弛,应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邀请,为“百年风华正茂,致敬建党先声——长沙导游、讲解员近现代史素养提升暨首批新民学会旧址社会讲解员认证活动”作专题讲座《从新民学会到中法跨文化交流》。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部分研究生、本科生踊跃报名,参加了此次活动。这也是落实我院与长沙市文旅局深度合作的一个重要举措。
讲座伊始,张弛教授结合自身的留法经历与长期教学研究,回顾了中国近现代史与中法文化交流的脉络,深入阐述了青年如何在时代变局中定位自我、坚定文化自信。他指出,中国的复兴不只是回望汉唐的辉煌,而是十四亿人民共同迈向现代文明的“人民盛世”。他特别强调,“智性愉悦”不仅是学术的收获,更是文化传承的乐趣。面对不确定的时代,张弛教授勉励大家接受不完美的现实,用理性、人道与诗意参与社会建设,积极影响世界。
张弛教授还赠送了自己的著作《中国文化的艰难现代化》,特别指出湖湘文化在中国现代转型中的独特价值,呼吁大家“用生命理解历史”,在讲解中焕发信仰之光、思想之力。
随后,张弛教授以“19世纪湖南开放悖论”为切入点,指出湖南虽地处内陆,却自古不乏对外交流。从唐代铜官窑瓷器远销海外、明清时期安化黑茶输往欧洲,到近代湖南在被动开放中出现的保守与激进并存的矛盾。张弛教授以“一部近代史,半部湖南书”概括了湖南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分量,指出湖南人在面对外来文化时表现出的强烈张力与复杂情感,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他强调,唯有正视这种内部分裂,形成理性共识,湖南才能在新时代实现与世界的良性互动。
接下来,张弛教授通过历史考察与现实对接,从五个维度深入剖析了湖南人在近代面对外来文化时所表现出的两极态度的成因,阐明了这一态度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演进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格局。
第一,湖南人的文化自信深植于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理学传统,从濂溪理学的奠基到岳麓书院的千年传承,构成湖湘精神的根脉;
第二,进入近代后,湖南表现出强烈的保守与排外情绪,从“铁门之城”长沙到对洋务技术的抵触,其背后有地理封闭、文化双重性与地方利益格局等多重深层因素;
第三,甲午战争成为思想突围的转折点。湖南迅速从保守省份转变为维新与革命的前沿,涌现出一批为国家命运赴汤蹈火的先驱;
第四,他详细梳理了新民学会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历史轨迹,揭示这一地方性青年团体如何通过组织赴法留学,与全国性救亡运动接轨,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发展储备了关键人才和思想资源;
第五,张弛教授将视野拓展至今日中法地方交流,展示湖南与法国从百年前青春足迹到今日政教文旅等多领域合作的现实图景,凸显湖南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角色。
这五个维度,既呈现出湖南人文化性格的多重面貌,也揭示了湖湘精神如何回应时代挑战、塑造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讲座最后,张弛教授再次勉励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正处于一个国际格局深度重塑、中国重回世界舞台中央的关键时代。在这一历史节点上,无论身处何种身份,都应主动思考“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往何方”,将中国置于世界文明的坐标系中加以理解,在比较中认清自身短板,在交流中汲取他者之长。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坚守与传承的基础上,真正成长为塑造当代中国、引领未来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
张弛教授指出,湖南与法国的交流、合作将会越来越频繁,也会越来越有深度。湖南的对外开放、对外交流、对外合作,将使湖南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也使湖南人更加自信、更加包容,守正创新,不仅推动中国社会的持续进步,也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事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张弛教授寄语在场学员,希望大家都能成为新时代中开放、奋进、谦逊、包容并不断实现自我革新的湖南人。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学员踊跃提问,张弛教授亲切详尽作答,进一步深化了大家对中西文化互鉴、中法交流合作的理解。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大家纷纷表示期待未来有更多机会与张教授深入交流、共探学术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