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学科网站|本站首页|

学院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第三届洪堡日国际论坛“洪堡的宇宙:伦理与审美”系列学术活动在我校举行

发布人:日期:浏览数:

10月9日至14日,由我校外国语学院和洪堡跨学科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三届洪堡日国际论坛“洪堡的宇宙:伦理与审美”系列学术活动在外国语学院腾龙楼召开。活动由洪堡主题学术讲座、主旨报告等组成,旨在纪念德国博物学家、旅行作家和哲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

10月10日,第三届洪堡日国际论坛在外国语学院腾龙楼正式召开。湖南师范大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杨震教授及1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师生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教授主持。

论坛由杨震副校长致开幕词。他首先代表学校向莅临会议的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洪堡跨学科研究中心背靠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科建设中结出的硕果,也是学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有力实践。中心的创立与活动旨在通过洪堡研究,参与构建一个全球性的学术网络,将湖南师范大学与更多的中国学者推向世界,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水平。他鼓励中国学者以中国视角助力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并发出中国声音,也邀请更多的国际学者走进中国,最终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贡献出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与力量。

国际比较文学学会(2016—2019)主席、我校“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张隆溪认为,洪堡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这契合了18世纪有机论。而18世纪的欧洲,尤其是法国知识圈,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制度有着相当了解和兴趣,其启蒙思想明显受此启发。张教授认为洪堡精神为21世纪的全球连结提供了重要启示,国内外众多学者参会并将使得会议取得成功。

我校洪堡跨学科中心主任、“潇湘学者”特聘教授、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院士Ottmar Ette教授首先感谢了外国语学院和中心同事的辛勤付出。他指出,洪堡学界目前致力于建立由若干洪堡研究中心组成的洪堡研究全球网络,这些中心分布于德国柏林、古巴哈瓦那、中国长沙,以及哈萨克斯坦的新建中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参与洪堡研究。他还表示,2026年第四届洪堡日活动将在重庆举办,届时欢迎大家与会。

开幕式后是持续两天的主旨报告环节,前后共有13位学者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首先发言。他指出,以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宇宙》为核心参照,探讨其自然观中伦理与审美的内在统一,并通过“跨文化责任美学”这一概念,凸显在全球生态与文化挑战面前,整合西方与中国思想传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随后,Stefanie Buchenau教授、冯亚琳教授、Alfred Hornung教授、李大雪教授、Marcus Hernig教授、冯革群教授、Ottmar Ette教授、刘永强教授、阮炜教授、罗芳博士、龙麒宇博士和张冰琪博士,分别从洪堡与世界秩序、洪堡的自然观、儒家伦理与洪堡美学、洪堡与现代性、洪堡的中国学术、洪堡与李希霍芬、洪堡式书写路径、洪堡的“移动美学”、洪堡游记中的“漫游者”形象、洪堡的“自然画卷”、洪堡与认知革命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成果。

洪堡日系列活动还包括三场主题学术讲座。10月9日,李雪涛教授作了“局外人的贡献:‘只有中国人理解中国’的文化语境与诠释问题”的专题讲座。10月11日晚和14日晚,四川外国语大学冯亚琳教授和新索邦大学Stephanie Buchenau教授还将分别作“卡夫卡的‘姿势人’以及作为姿势的写作——以《审判》为研究对象”和“Kant on the Earth”专题学术讲座。

此次“洪堡日”系列活动在不仅为国内外洪堡研究和德语文学学者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与平台,也为深化中德乃至中欧的伙伴关系,推动湖南师范大学双一流学科的国际化发展和进一步的中德教研合作提供了助益。

下一条:湖南省人民检察院向我院发来感谢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