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徐雪)10月17日-19日,“理解与交流:世界文学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副校长刘怀德教授出席会议,开幕式由我院院长曾艳钰教授主持。
刘怀德代表学校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我校历史沿革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情况。他指出,当前全球发展格局深刻变化,更应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贺信中的重要精神,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实现美美与共的愿景。他期待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共探东方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新路径。
我校原党委书记蒋洪新教授、大会发起人张隆溪教授分别致欢迎辞。蒋洪新高度肯定本次学术会议在推动世界文学研究与跨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构建世界文学中国话语的重要性以及文学思想对文明共情、对话的促进作用。张隆溪感谢参会嘉宾的支持,并介绍了我院国际合作项目“世界文学史”的进展情况。该项目首次尝试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论述本土文学传统,力求打破西方中心主义视角。项目耗时近20年,最终成果为四卷本英文专著,2022年出版。我院团队正开展中文版翻译工作,预计2026年年初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
在持续两天的主旨报告环节,14位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先后发言。鲁汶大学西奥・德汉教授认为当今世界文学研究正从英语中心转向关注地缘政治与地缘文化的全球议题。我校“潇湘学者特聘教授”奥特玛·埃特教授指出,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新的“世界文学”观念开始形成,文学体系呈现出了多元逻辑的特征。哈佛大学大卫·达姆罗什教授提出“文字世界”的概念,强调了书写系统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是跨越时代与文明的文化记忆载体。曾艳钰教授揭示了二十世纪早期英美现代主义期刊在构建跨国文学网络、生成“世界文学”过程的关键作用。渥太华大学伊恩·丹尼斯教授借用模仿理论与生成人类学探讨了东西方文学中“真实欲望”与“社会欲望”的对称张力。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探讨了世界文学如何在地缘冲突与文化分裂中充当沟通之桥,促进全球共情与理解。浙江大学郝田虎教授阐释了莎士比亚与弥尔顿如何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弗朗西斯卡·奥西尼教授审视了印度文学传统与世界文学话语的复杂关系,批判了世界文学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我校任海燕教授借用中国哲学中的“天下”理念为重新界定世界文学的“世界性”提供了新的阐释维度。伦敦玛丽皇后大学加林·提哈诺夫教授通过分析欧洲、俄罗斯与中国的后浪漫主义,揭示了世界文学中文化与话语的跨时空迁移过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雪岚副研究员指出世界女性文学通过断裂与整合的互动,推动了跨文化对话与全球文学网络的发展。阿尔伯塔大学傅云博教授强调世界文学不仅是跨文化阅读的对象,更应成为“可写文本”,通过创作与翻译实践不断重构其意义与价值。我校余承法教授从世界文学视角考察韩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韩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情况。张隆溪教授深入梳理了西方诗学传统的脉络与特征,阐释了中国诗学的情感意蕴,强调通过融合两者视角来拓展世界诗学的“异质宇宙”,为文学理论注入新的生命力。期间,我校欧乐·德林教授、吴漠汀教授、大卫·安德鲁·波特副教授、阿米尔·汗副教授开设了题为“意义的流通:比较视角下的中国、欧洲与美洲”的圆桌论坛,引发了热烈讨论。
来自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80余家单位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学生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