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学科网站|本站首页|

学籍与培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学籍与培养 > 正文

日语语言文学培养方案

发布人:日期:浏览数: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文学一级学科代码:0502一级学科名称:外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代码:050205二级学科名称:日语语言文学)

一、学科简介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支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素质高,能力强,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的日语语言文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的学风、良好的科研习惯和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日语,第二外国语具有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书刊的能力和一定的交流能力;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科研。毕业后能在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教学和研究,或在实际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在达到学校规定的提前毕业的条件下,允许提前毕业,但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4年(不含休学时间)。提前毕业及延长学习年限的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提前毕业及延长学习年限的有关规定》。

四、研究方向

(一)日语语言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研究日语的语音文字、语法、词汇、句子结构等为基础。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语言学基础理论,语法流派的概貌,现代语言学的前沿理论,掌握一定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较全面地了解日语的语言特征及其实际运用规律;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有较深造诣;具有一定的阅读日本古典文献和从事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的能力。

(二)日本文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日本文学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探讨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与流派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解读作品的方法。该课程涵盖日本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比较研究,尤其注重从中国文艺思想的“风,雅,神,气,格,境,痴,儒,侠”分析研究中日文学在价值观、审美取向、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对日本文学的深层理解。目的是通过指定和选读的书籍以及个案课题研究,使学生不仅能够把握一定的理论,而且能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以及读解作品,培养高素质的日本文学研究人才。

(三)日本文化

本研究方向重点研究日本文化发展的规律、日本人的精神史、日本的宗教与民俗、日本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要求学生对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国民性格、日本的社会思潮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对日本的文化动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能够援用哲学、社会学、文化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日本的某一文化现象进行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研究。

(四)翻译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运用翻译学理论和方法,就日汉互译中所涉及的文体、风格、语气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将结合夏目漱石、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等作品翻译实践,进一步就文学作品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形似与神似、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进行实证性探索。

五、课程设置与考试要求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硕士生应在入学1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包括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等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由导师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及研究生处备案。

2、学术活动:

在读期间,硕士生应听取不少于6场由学校、学院、学位点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1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学术活动占2学分,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

3、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占2学分,其中科研实践占1学分,社会实践占1学分。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实施与考核管理办法》。

4、中期考核

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第四个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管理办法》。

七、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3、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八、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九、学位论文


十、必读书目

1.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ⅠⅡⅢ[M].くろしお出版,1982.

2.宮島達夫.動詞の意味?用法の記述的研究[M].秀英出版,1972.

3.工藤真由美.アスペクト?テンス体系とテクスト[M].ひつじ書房,1995.

4.小泉保.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M].商务印书馆,2005.

5.庵功雄.新日语语学入门——考察语言的结构[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仁田義雄?益岡隆志編.日本語のモダリティ[M].くろしお出版,1989.

7.大河内康宪编.日本语と中国语の対照研究论文集(上·下)[M].くろしお出版,2003.

8.金田一春彦.日本语の特质[M].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1.

9.山岡正紀.日本語の述語と文機能[M].くろしお出版,2000.

10.刘耀武.日语语法研究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1.土田知則等.現代文学理論——テクスト?読み?世界[M].新曜社,1996.

12.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M].筑摩书房,1980.

13.董炳月.“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M].三联书店,2006.

14.孙歌.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之两难[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

15.千叶宣一.日本现代主义的比较文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6.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M].中华书局,2004.

17.青木保.日本文化论的变迁[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18.王晓平.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19.王晓秋.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M].中华书局,2000.

20.子安宣邦.东亚论——日本现代思想批判[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1.石田一良.日本文化——历史的展开与特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22.小森阳一.日本近代国语批判[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3.林少阳.“文”与日本的现代性[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4.赵京华.日本后现代与知识左翼[M].三联书店,2007.

25.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M].三联书店,2003.

26.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上一条: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下一条:课程与教学论(英语)培养方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