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学科网站|本站首页|

院友回忆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之家 > 院友回忆 > 正文

独特的大学生活

发布人:学工办日期:浏览数:

1976年至1979年我在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读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我们当时的大学生活显得很独特。

特别的称谓

我们那个时候有个特别的称谓,叫作“工农兵学员”。顾名思义,就是从工人、农民、士兵中推荐出来的大学生,不叫学生,叫学员。虽没有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但经过了严格的推荐程序:首先是群众推荐,然后是由各级党组织层层把关、层层政审。能推荐上大学的,大体需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政治上可靠,一般都是贫下中农出生的子女;二是现实表现好,得到群众认可;三是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我是第二次入围,才被正式录取上大学的。当年我们外语系有四十名学员,其中一名学员中途退学,大体上是每个地市两个人,分成三个班学习。

特殊的性质

我们这一届不仅有“工农兵学员”之称,还有一个特殊性质就是“社来社去”。我的理解是“从社会上选派学员,毕业后服务社会”,或者是“由公社推荐,毕业后回到公社工作”。读书期间,我们一直是以回农村工作的基调,确定自己的工作基调和学习基调的。毕业时,我们全部回到县教育局报到,然后回自己的公社教书。我当时就回到了华容县集成中学教高二和初三的英语。教了一个多月后接到返校通知,“社来社去”改为由国家分配,就这样,我被留校工作。

特多的考试

我们入校时,正值粉碎“四人帮”,当时的国家百废待兴,亟需人才。学校也急需恢复秩序,这时候学校把学习抓得特别严,当时流传一句话“考呀考,老师的法宝”。为了让学生多学点东西,老师就用起了考试这个法宝。我记得我们当时,每学完一篇课文要测试,每学完一个单元要小考,每个月有月考,每学期有期考。口语要考,语法要考,精读要考,还配有各种各样的学习竞赛。这样,我们的学习,除了上课,就是考试。虽然当时学习很辛苦,但是我们还真是学到了不少东西。这可能就是把“社来社去”改为国家分配的理由。

特严的要求

我们这些学员都是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有的已从教多年,有的已任领导干部,但学校对我们以前的身份一律清零,一视同仁,一致以学员的高标准,严要求管理我们。我们三十九个人一班,配有一个班主任老师,系里还有团总支、学生会,年级有党支部、团支部,班里有班委会,宿舍有寝室长。周周有班会,天天有查寝,上课有考勤,月月有评议。我记得,入校后的第一次班会上,每一个人都要“表态”,遵守学校纪律。其中谈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学习期间不谈恋爱的问题。虽然我们三十九个人中最终有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读书期间他们也只是彼此之间互有好感,有一些感情积累,毕业后才确立恋爱关系。

特少的娱乐

当时的大学生活特别枯燥,几乎就是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能引起大家兴趣的娱乐活动也就是每周一次的露天电影。师范学院当时有一个大操场,操场旁边有一个破烂的体育馆。到了周末,体育馆就成放映室,大操场就成放映厅,几千人挤在一个大操场里面,去晚了就没有落脚的地方。看电影时,往往是几个玩得好的、聊得来的坐在一起,一到礼拜六下午,就有人早早带着几条凳子去占地方。除了看露天电影之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周末去逛烈士公园和登岳麓山,几个人结伴而行,游玩之后回食堂吃饭。

特廉的生活

当时吃饭不要钱,八人一桌,按时开餐;看病不要钱,全是公费医疗;住宿不要钱,八人住一间二十四平方米的房;不收学费,每个月还发几块钱的助学金。当时没有手机,通信靠写信,邮票八分钱一张;当时没有出租车,坐公共汽车,六分钱一张票;同学之间,相互不请客,最多只是假期返校带点土货,到一个老师家里加工一下,吃上一顿;当时也没有矿泉水,出门的时候就用瓶子带点白开水备用;找工作也没有压力,读书时就带有干部指标,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没有双向选择,只能服从分配。

特拼的同学

我们几十个人,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在学校是教高中英语的,而有些人要从字母学起,我属于后者。由于周周都有考试,同学之间无形中就形成竞争。从第一天学习开始,同学们就没懈怠过,全身心投入学习,用废寝忘食来形容某些人的学习状况一点都不为过,教室寝室里只有读书声,几乎听不到打闹声。我作为笨鸟,只好“先飞”。我除认真听好每一堂之外,坚持每天早晨5点起床背课文,学生食堂那块破玻璃漏出的微光是我晨读的灯光,学过的每一篇课文我都能背诵出来。晚上上图书馆预习功课,没弄懂每一个单词的意思,没搞懂每一个英文句子,没解决每一个重点和难点段落决不罢休。就是星期天和玩得好同学游玩的时候,也不荒废学习,利用玩耍的机会,和同学用英语对话,练习口语。寒暑假,也只休一半就回校学习了。

作者简介:

徐晨光,男,湖南华容县人,管理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优秀专家、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从事党的建设研究,关于执政党执政安全研究被党建界誉为开创性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路径及制度创新研究》1项,一般项目2项;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先后出版《执政党执政安全研究》《执政党执政安全多维探究》等专著十余部;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政治学研究》《党建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摘录30余篇;3项成果获省社科成果一等奖,5项成果获省社科成果二等奖,10余篇理论文章被中宣部评为优秀理论文章。10余篇决策咨询报告受到省领导批示。《关于严格机关党内政治生活的研究报告》获评湖南十大金策。

湖南省第九次、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代表,湖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省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湖南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十一届、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曾被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被湖南省评为勤政廉政富民强省优秀党政领导,并记一等功。1979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湖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团委书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1987年10月先后任湖南财经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院长助理、学生处处长、湖南财经学院党委副书记、湖南财经学院党委书记,2000年4月任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2004年8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2014年8月任中共湖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2016年1月,不再担任湖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书记。

上一条:追忆恩师张文庭和申恩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