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学科网站|本站首页|

学生活动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园地 > 研究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正文

麓山弦歌,湘水文心 ——2025暑期学校三班活动纪实

发布人:日期:浏览数:

万子琳 舒好 于洋 黄修文 黎苗)2025年6月15日,由湖南省教育厅主办,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比较文学与跨文化学术前沿研究”国际研究生暑期学校于长沙隆重开幕。在为期半个月的学术盛宴中,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人文学者齐聚湘江之滨、麓山脚下,共同聆听顶尖专家学者讲座,参与深度学术研讨,并沉浸式体验湖湘文化魅力。6月24日至27日,专家学者聚焦“哥特文学”“AI时代的文学创作”与“英语崛起”等前沿议题,开展了系列精彩讲座与研讨,引领学员们深入探索学科融合发展的新可能。暑期学校三班的学员们在学术上开展了跨领域的深度思想碰撞,真切感受到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学术共同体精神。课堂之外,学员们精心组织团建活动,携手攀登岳麓山、走进湖南省博物馆,深刻体悟楚汉文明的深邃与湖湘大地的厚重,书写着独特且难忘的集体记忆。


一、专家讲座篇

6月24日上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宛霖教授为成员们带来了一场题为《阿尔考特惊悚小说中哥特化的女性经验——以〈暗夜低语〉为例》的精彩讲座。李教授首先回顾了路易莎·梅·阿尔考特的生平,带着学员们重新发现其鲜为人知的“惊悚小说家”身份以及她笔下颠覆传统性别期待的反叛女性角色。讲座的核心聚焦于阿尔考特1863年发表于《弗兰克·莱斯利新闻画报》的惊悚小说代表作——《暗夜低语》。李教授深入剖析了该小说如何巧妙运用经典的哥特元素,如阴谋、乱伦、疯癫、囚禁、夜游、幽灵低语等,超越当时杂志文学追求恐怖或滑稽效果的常规做法,将其转化为揭示女性遭受系统性压迫的利器。

李教授着重叙述了“疯癫”作为父权压迫工具如何扼杀女性主体性。李教授指出,“疯癫”标签在小说中承担三重功能:将女性污名化并隔绝于社会;割裂女性间的自然联结,使其孤立无援;将女性排除在家族经济体系之外,剥夺其财产继承权。李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小说中所体现的充满张力的性别价值观。一方面,小说借哥特元素强烈控诉父权压迫;另一方面,其结局却带有“机械降神”色彩——女性最终依赖“良心发现的传统男性”和“不盲从的新男性”获救,并回归“改良的”传统婚姻家庭秩序。李教授认为,这种张力与阿尔考特的个人经历及内战前后美国社会剧变密切相关。讲座最后,李教授提出了《暗夜低语》结局蕴含的深刻悖论与微弱希望——女性以“记忆不灭”进行的抗争。记忆的不灭,既昭示了反抗的可能,也凸显了女性处境的尴尬,成为打破循环僵局的潜在力量。

6月2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全民阅读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特聘教授郭英剑教授以“生成式AI时代的文学创作、作者身份与伦理重思”为题,系统剖析了在AI对文科专业冲击越来越严重的当下,如何重新审视文学创作与作者身份,发掘新时代背景下文学研究的意义这一时代课题。讲座伊始,郭教授以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引起学者的思考:“机器写作是否会代替真人书写?如何分辨机器写作与真人写作?我们是否已经进入一个机器与人共写的时代?如何去考虑其中的文学写作,作者身份与伦理问题?”核心论述环节,郭教授以他让ChatGPT写的一篇小说When Time Stood Still为例,展示了目前AI写作的现状。郭教授指出,目前人们已经很难辨别人与人工智能写作的差别,但是,人工智能不能完全理解人的用意,仍需要人去不断地纠正与配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郭教授又提出了作者悖论、创意悖论、伦理悖论以及接受悖论这四个悖论,借此阐述了AI创作意图的缺失、新思想的匮乏、作者版权的界定困难以及公众接受的矛盾心理这几个问题。预测了以后协作性作者模型以及人机共创文学的趋势。

针对外语专业发展焦虑,郭教授强调学科价值的主体性建构,指出专业有无意义取决于从业者的能力厚度,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要高素质外语人才,外语专业学生应聚焦专业精进,避免陷入“被唱衰”的认知陷阱。尤其是翻译专业,应该树立信心,改变翻译教学与实践的模式,逐渐向译后编辑的方向转型。讲座尾声,郭教授强调,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剧变的新时代:“生成式AI的崛起不仅改变了文学创作的工具和手段,更深刻地撼动了我们对‘文学’,‘作者’,‘原创性’乃至‘人文精神’的基本认知。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一场深远的变革,既充满机遇,也潜藏危机。不过‘AI写作’不应该成为文学危机的代名词,而应该成为文学进化的契机。也许,未来的文学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文本,而是一种复合的表达形式,一种多重主题协作的创造过程,一种关于人类与智能共生关系的艺术探索。”

6月27日上午,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阮炜教授围绕“英语为什么崛起:历史地理与产业革命的双重视角”这一主题,以独特的地理史学视角与产业分析框架,系统讲解了英语崛起的空间政治学阐释、技术传播与语言扩张的共生关系以及英语与世界主要语种的竞争力比较,为在场听众呈现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启发性的思想盛宴。汇报伊始,阮炜教授以“地理如何书写语言命运”的设问切入,掀开英语发展史的空间维度。他援引戴·赫·劳伦斯“英国是一座岛屿”的论断,指出不列颠群岛的海洋地缘属性为英语提供了天然传播优势。在核心论述环节,阮炜教授将视角转向18世纪工业革命,构建“技术革新-语言传播”的互动模型。“当曼彻斯特的纺织机轰鸣响彻全球时,英语也随之成为机器运转的指令语言。”阮炜教授解释道,19世纪全球80%的贸易文件使用英语书写,这种技术优势转化为语言霸权的过程,本质是“产业逻辑对语言生态的重塑”。他进一步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的标准化生产体系,要求英语发展出精确的技术术语体系,而这套语言工具又反过来加速了技术在英属殖民地的扩散,形成“产业进步—语言进化”的正循环。

在对比研究部分,阮炜教授通过三组对照凸显英语的独特优势。与法语的“文化保护主义”相比,英语因开放的词汇吸纳机制保持生命力;相较于西班牙语的“殖民依附性”,英语借助美国独立后的文化再造实现二次崛起;对比汉语的“方块字壁垒”,英语的字母化书写体系更适应工业化时代的信息传播需求。“英语的成功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地理机遇、产业革命与语言自身特性共同作用的产物。”阮炜教授强调,这种多维优势使英语在互联网时代自然成为数字文明的通用语。讲座最后阮炜教授以“动态竞争力”理论指出英语的优势并非来自静态垄断,而是源于持续的自我革新能力——从莎士比亚时代的文学创新,到硅谷科技词汇的不断注入,英语始终通过吸纳全球智慧保持活力。他建议青年学子要用“历史眼光”看待语言兴衰,既不盲目崇拜英语霸权,也不忽视其背后的创新机制。


二、班级学习篇


6月24日,由孟晨曦和段可欣两位同学进行学术研究汇报。孟晨曦同学围绕“阿迪契、《美国佬》、黑色大西洋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展开分享。在研究背景部分,首先介绍了尼日利亚作家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的生平与创作,重点分析了其女性主义思想,同时阐释了阿迪契对“单一故事危险性”的批判,强调以多元叙事对抗单一话语,并指出作家对非洲历史现实和移民生存境遇的持续关注。随后介绍了小说《美国佬》的主要内容,以及黑色大西洋理论的三大核心架构。在研究内容部分,该研究以“主动离散”为切入点,探讨数字时代移民群体如何通过技术媒介重构文化身份,揭示了全球南方文学对离散理论的现代性突破可能。

段可欣同学围绕《梦华录》展开分享。首先梳理了其丰富的宋代文化元素,并延伸探讨了宋代因茶文化兴盛而产生的社会现象。其次,通过对比关汉卿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原著底本,指出影视改编对赵盼儿、宋引章等人物形象的继承与发展。针对影视化改编引发的两大争议,该同学进行了梳理:其一是新增人物欧阳旭的塑造,其二是将赵盼儿和宋引章的身份从原著中的市井私妓改为地方州官妓。这一身份调整既偏离了关汉卿原著的本意,又折射出更深层的文化困境。


 

6月26日,由舒好和金彦利两位同学进行研究汇报。舒好同学首先以莎士比亚引出CavendishCavendish不仅是英国第一位以真名发表作品的女性,也是第一位书写乌托邦科幻的女性作家。舒好同学进一步从《圣经》和医学的角度,介绍了当时女性写作的困境,并提出一个争议问题,即“Cavendish本人是否是一名女性主义者?”对此,舒同学提到有很多学者认为,她虽然塑造了很多女性角色,但是其自身并没有脱离阶级局限性,作为一名保皇派,她支持父权制的社会结构,因此其女性主体性的构建不免带有帝国主义色彩。接着舒同学介绍了乌托邦虚构小说The Blazing World,并结合上午讲座的一篇小说《月中人》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了解Cavendish可以理解17世纪文学的图景,关心当代人类生存现状与社会问题。

金彦利同学以李敏镐出演的影视作品Pachinko引出讨论的主题——在日朝鲜人群体。金同学先介绍了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接着以1945年8月为界,将其二分,1945年8月以前主要有三类在日朝鲜人,分别是日本对朝实行殖民统治期间,生活所迫的流亡者、留学生以及根据日本《国家总动员法》被迫移居或强制征用到日本的朝鲜人。随后,金同学介绍了李敏金的长篇小说《柏青哥》的地方书写研究,包括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从个体和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的角度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柏青哥》中,在日朝鲜人所经历的地方构成,表征了塑造身份认同与集体经验的多重意识层面。

6月27日,由于洋同学和骆悠悠教师进行学术汇报。于洋同学以“论木偶戏中对无目的而合目的呼应”为主题,首先为大家放映了德国木偶戏的表演视频。然后于同学进行了理论综述,介绍了康德美学体系中“无目的而合目的性”这一原则,简而言之,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主体应当摒弃利害关系和主观目的。接着于同学进行文本分析,木偶作为一种无意识的人本身不具备任何主观目的,青年的秀美是人原初的特性、并非因为吻合了主体的认知能力,所以可以看出克莱斯特认为美是完全剔除了理性的,甚至“在有机界中,反思越模糊越微弱,美就越闪闪发光,就越主宰一切。”

骆悠悠作为青年教师,分享了师生合作评价在写作中的有效运用。骆老师首先系统性地介绍了师生合作评价,包括其含义、特点、优势、流程及实践应用等。师生合作评价通过课前、课内、课后三个阶段,师生、生生主体间的评价实现课程的教学效果,解决了我国目前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文道分离”的问题。然后骆老师以具体教学案例为大家展示此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在讲解结束后,骆老师以自身丰富的经验对其他学者的个人发展困惑给予建议,她鼓励年轻学者要勇于尝试,勇敢追梦。

三、学员活动篇

1. 班级团建

6月19日,班级组织了“攀登岳麓山,寻访湖湘文化根脉”的团建活动。午后,学员们精神饱满,自山脚启程,拾级而上。大家一路欢声笑语,尽显青春活力。行至爱晚亭畔,虽未逢红叶时节,但杜牧诗句的意境与亭台的古韵依然引人遐思,学员们驻足感受诗词与自然的交融。此次攀登岳麓山活动,不仅是一次体能锻炼和团队建设,更是一堂生动深刻的“行走的文化课”。学员们亲身体验了长沙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书本上的“湖湘文化”具象化,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后续的学术探索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地域文化滋养。


6月25日,班级组织参观了湖南省博物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湘博馆藏丰富,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闻名于世。学员们怀着敬畏之心,重点参观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展区。辛追夫人的不腐遗容、华美绝伦的素纱襌衣、精巧的T形帛画以及承载千年奥秘的漆器、简帛等珍贵文物,都令学员们深刻感受了汉代文明的高度。青铜器、陶瓷、书画等展品则系统呈现了湖南“湘魂”的源远流长。参观过程中,大家认真聆听讲解,积极交流探讨,被古代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深深震撼。此次博物馆之行不仅是一次生动的历史课,更极大地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化自豪感与民族认同感,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是一次收获丰厚、意义深远的集体学习活动。


2. 学员心得

無數的零零落落,組成了近日的點點滴滴

長沙很開心,與好多人有關

大概就是有討論不完的話題

有思想且有趣的靈魂

還有永远喝不腻的茶顏~

「人生只能蜿蜒前行,我們終將生生不息」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王雪婷

这次暑期学校之行,宛如一场知识与友谊交织的梦幻绮旅。丰富多元的课程与活动,恰似一把把神奇钥匙,为我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的视野豁然开朗,知识储备如夏日繁花肆意生长、绚烂绽放。其间,最令我欣喜的是结识了一群有趣有才的朋友,大家围坐探讨、真诚分享,校园处处回荡着欢声笑语。此外,心心念念的湖南博物馆之行,更让我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古人文化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器型硕大、雕琢精美的“方罍之王”皿方罍,还是薄如蝉翼的素纱襌衣;无论是纹饰独特、工艺超凡的“君幸食”狸猫纹漆食盘,还是工艺精湛的商代立象兽面纹铜铙;无论是尽显汉代审美的印花敷彩纱丝绵袍,还是镌刻着“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佳句的青釉褐彩诗文执壶,这些古物皆如心灵清泉,让我接受洗礼,深切感受到古人的诗情画意。这段旅程,必将成为我人生中熠熠生辉的宝藏,激励我在未来奋勇前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叶平


我在湖南师范大学邂逅了一场思想的狂欢。David W Ferguson 教授以 “依法治国” 翻译为例,点破国际话语传播的真谛在于灵魂共鸣而非机械转换;张隆溪先生将生命命题比作穿越时空的舟楫,警示虚拟永生对生命厚度的稀释,令人醍醐灌顶。David Fried 教授的文学哲思、彭青龙与陈靓教授的学科转向洞察,皆如晨星点亮学术视野。作为学习委员,整理讲座笔记时指尖常因知识的滚烫而颤栗。班级讨论中,杜甫诗的联想星轨、汉字文化圈的回流奇观、资本世的解析……不同专业的思想光谱在讨论室交织成虹,让我读懂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的真意。当湖湘的晚风拂过潭州大地,这场思想夏雨已浇灌出学术新芽——愿跨文化研究的星火,继续在更多心灵田野燃成璀璨星河。

——南开大学 黎苗

本次暑期学校不仅深化了我对文学本体性、文化记忆、跨学科方法论等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在AI冲击与人文危机并存的语境中,重塑了我对文学专业本身的认知。在这里,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在此与文学交融,牵动着几十位学员的宏图与梦想,让我们在“远”的宏大叙事与“近”的个体焦虑间锚定学术初心的坐标。正如《楚辞·招魂》以巫祭语言沟通生死两界,文学研究亦需在工具理性时代,守护人类精神中最纯粹那份好奇与创造力,那些无法被算法压缩的生命深度,正是我们存在的明证。

——湖南师范大学 叶俊宏

正如张隆溪教授所言“Life is a journey”,我们相聚于初夏的长沙,共同开启了一段短暂却闪亮的旅程。学术道路上的探索是孤独的,然而同行者的光可以照亮彼此的前路。学姐学长们真挚的分享和解惑,不仅为我带来了学术启发,更让我意识到一名学者必需的严谨与钻研,我将带着这份夏日的美好和感动继续前行麓山湘水记得,我们曾在此并肩!

—— 湘潭大学 万子琳


今年夏天非常开心可以来到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参与暑期交流活动,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每天上午,我们在报告厅里听学术讲座,教授们讲的内容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笔记本上记满了重点。下午的班级讨论特别热闹,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想法,探讨各自感兴趣的学术话题,我也从中收获良多。课余时间,我和同学们一起逛了长沙很多地方。我们去了岳麓山,在山顶纵览城市全貌,在爱晚亭旁边休息时,感受着山里的风;在湖南博物院看马王堆的文物,觉得古代人的智慧真了不起;橘子洲头的傍晚很美,我们沿着江边走,看着夕阳照在江面上,毛主席的雕像在那里特别庄严。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时间不仅在学习上有了收获,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大家一起上课、讨论、逛长沙,留下了很多开心的回忆。离开的时候,我心里挺舍不得的,长沙的烟火气和同学们的笑声都会成为这个夏天最美好的回忆。

——广西民族大学 孟晨曦


这段为期两周的暑期学校让我获益匪浅。在岳麓山脚下的腾龙楼里,我有幸聆听了多位知名学者的精彩讲座,他们的独到见解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让我对比较文学和文学跨学科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同样,这次暑期学习也让我有机会与来自各地的硕博研究生与青年教师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心得,畅谈不同高校的生活体验与校园文化。因为这次暑期学习,我第一次来到长沙,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以如火的热情与厚重的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这次学术之旅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而这段充实美好的学习经历,必将成为我学术道路上珍贵的记忆。

——南开大学 秦鹏钧

上一条:2025 湖南省“比较文学与跨文化学术前沿研究”国际研究生暑期学校结业典礼在我院圆满举行

下一条:我院博士生获全国大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