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学科网站|本站首页|

学院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校举办第四届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国际研讨会 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共论文学之道

发布人:莫南 胡云天日期:浏览数:


(通讯员 莫南 胡云天)11月8日-9日,第四届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国际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文学之道”主题,就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学何以载道、明道、弘道展开探讨。我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杨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我校“潇湘学者”特聘教授陈众议,会议发起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郝田虎分别在开幕式中致辞。开幕式由我院院长曾艳钰教授主持。




杨震代表学校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与“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情况。他指出,文学作为文明交流的桥梁,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肩负着促进理解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




陈众议认为,面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冲击,“文学之道”作为“大学之道”的重要内核,应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发挥好明德至善、至真至美的引领作用。郝田虎回顾会议举办四届以来的发展历程并对湖南师范大学承办本次会议表示感谢。他认为,本届会议以“文学之道”为题,意在强调“道器并重”的理念,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会议期间,十八位专家学者围绕大会主题做主旨报告。

我校张隆溪教授从词源与文本出发,围绕“City and Civilization”探讨了城市与文明、文化与自然的对立与交织在文学中的表现。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理论资源”,指出中国现代性既吸收全球思想,又深植于本土文化传统,为世界提供了独特范式。上海交通大学刘建军教授以拜占庭文学为例,呼吁重估其文化价值,并探讨如何基于中国立场进行具有主体性的学术构建。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文学的演变,揭示了文学如何映照并影响国际关系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欣教授聚焦当代英国加勒比诗歌中的“表演性声音”,阐释了离散群体如何通过诗歌建构身份并丰富世界文学图景。

南方科技大学王立新教授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强调了文学思想史比较研究对于文明互鉴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河南大学李伟昉教授围绕“中国悲剧观念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反思了百年学术论争,指出建构中国话语需立足传统、借鉴西方而非盲从。北京大学樊星副教授通过比较中巴文学中的女性书写,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转型初期女性困境的相似结构与普遍机制。南京大学何成洲教授探讨了“文学之用与文学理论的表演性转向”,分析了表演性理论如何为理解文学的生成性与社会能动性提供新视角。我校刘白教授系统梳理了美国非裔文学中的城市书写,指出城市既是黑人被边缘化的空间,也是其不断重塑主体性的文化现场。

陈众议教授以“内外兼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强调了外语学者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时代责任。北京外国语大学陶家俊教授在“文明互鉴视域中的经学之道”中,以三位汉学家为例,探寻了中华经典思想与诗学在跨文明阐释中的当代价值。郝田虎教授提出“从世界文学到世界文艺”的跨学科创新构想,倡导打破文学与艺术的学科壁垒,以适应数字时代的融合发展。国防科技大学胡亚敏教授从政治理论视角溯源“美国战争文学中个体困境”的文化根源,揭示了士兵在国家理性与个体道德间的撕裂。东华大学杨林贵教授在以“为文之道与为人之道”为题的发言中,借朱生豪译莎实践,强调了AI时代坚守人文精神与文化基因交融的重要性。清华大学曹莉教授在线上发言中呼吁“以经典为方法”,阐述了AI时代文学教育在培养跨文明心智与人文胜任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价值。

我校任海燕教授,湖南科技大学吕爱晶教授,我校谢敏敏博士、乔清泉博士,武汉大学李圣杰教授,吉首大学简功友教授分别担任论坛主持人。提问环节,现场气氛热烈。




上海交通大学王宁教授在闭幕式致辞中高度评价了与会专家精彩的主旨发言,并从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全球化视角强调中国的人文学者应当肩负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下一届会议主办方代表,东北林业大学董晓烨教授祝贺了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并热情邀请与会专家学者相聚东北林业大学。闭幕式由我院副院长蒋莉华教授主持。

本次会议由湖南师范大学主办,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协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的上百名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上一条:我校与美国特拉华大学合作举办学科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项目联合管理委员会线上会议顺利召开

下一条:法国波尔多蒙田大学埃里克·伯努瓦教授为法语系师生讲论“未完成诗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