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夏开伟)2022年8月21日上午,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点“文学文化课程虚拟教研室”通过线上平台举行了一次专题教研交流活动。本次会议由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曾艳钰教授主持,语言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杨安博士主讲。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的160余名文学文化课程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虚拟教研室负责人曾艳钰教授首先总结了近半年来开展的相关讲座、课程研讨,及与中西部高校的合作。曾艳钰教授就全国一流本科课程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外语类一流金课在全国一流课程的数量上占比不高,实践类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年来对此进行了众多探索和尝试。从2020年开始,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启动了社会实践课程建设,并在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也想借此契机让杨安博士代表其团队与本虚拟教研室成员及全国高校英语教师分享课程思政在社会实践课程中的贯彻、实施和落实。
杨安博士本次研讨的主题是“课程思政在英语专业文学文化类社会实践课程中的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教育观,是“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和方法。英语专业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借助语言文化作为载体,呈现人文知识、艺术潮流和思想的传承传播,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学科深入贯彻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精神,立足学科属性和办学特色,开设了“湖湘文化传承传播”、“文学翻译实践”、“湖湘文化术语英译及数据库建设”等多门社会实践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效。杨安博士以“湖湘文化传承传播”为实例进行了教学经验的分享,该课程也在2021年获评了湖南省一流本科实践课程。他强调:一要找准契合点,精细打磨授课内容;二要寻求落脚点,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三要激发共鸣点,有效连结教学载体。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近两年参与文学文化类社会实践课程的学生以团队形式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和省级活动的表彰,学生的调研成果和设计作品也孵化成了挑战杯的竞赛作品和创业项目。
来自贵州大学、同济大学和长春师范大学的教师积极进行了提问并参与讨论,杨安博士和曾艳钰院长在回答中与他们深入研讨并进一步分享。曾院长依照自己的授课经验提出,每一堂课都有挖掘育人要素的潜能,就文学文化类的理论课程而言,教师应当通过一种比较研究的方式开展,并在课堂给学生提前设问,让学生自主探索答案进行实践。杨安博士提出英语专业教师一方面要持续学习,关注教师自身的主体动力,另一方面要贯彻跨界融通的理念并注重课程的反馈评价。
研讨会最后,曾艳钰院长在总结中希望能有更多的高校来共同建设课程、共同分享课程,一同来交流我们在教学改革各方面的好经验。曾院长倡导以同步课堂的形式与不同高校展开线上合作教学,充分利用虚拟教研室平台进行校际交流与合作,加强教学资料和资源建设,并对“文学文化课程虚拟教研室”新学期的工作和活动做出了展望。
近几年,国家在本科教育工作、“双万计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持续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催生了内容教学和教学方法的迭代更新,树立起全新的课程建设理念和路径。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以此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对此,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展开了相应的新课程建设探索,希望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一种合力,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实现全课程覆盖。在课程思政方面,我院郑燕虹教授主持的“中外比较文学研究专题”获得了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她本人也获得了教育部课程思政名师的称号;外国语学院的王兰老师、杨雨箫老师都曾荣获全国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的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