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学科网站|本站首页|

教学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教学动态 > 正文

“朝鲜语专业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人:日期:浏览数:


(通讯员文偲荇 付昆)2025 年 11 月 3 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中和楼阳光房内举办了“朝鲜语专业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语系主办,是湖南师范大学朝鲜语专业区域国别虚拟教研室和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视域下朝鲜语专业区域国别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成果,来自国防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的朝鲜语专业负责人和教师骨干参与研讨。

本次研讨会第一部分由湖南师范大学朝鲜语系主任闫超副教授主持,苏州大学韩国学研究所所长张乃禹教授以《智识共生与技术赋能:数字化时代朝鲜语区域国别教学与研究的新路径》为题发言。

张乃禹教授指出当前研究正经历从“文本中心”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变,研究向分析性、预测性升级。数字工具与语料库平台促进语言学习与文化认知的深度融合,与多模态数据资源与可视化分析工具的应用,标志着研究方式正从“人文阐释”向“知识计算”转型。“智识共生”作为核心方法论,强调跨学科主体间的协同共创。这一理念打破了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界限,推动构建开放、协作、共享的研究生态。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语系朴银淑教授以《区域国别引领下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重构与路径创新》为题,结合山东大学在朝鲜语专业本科及区域国别学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具体方案,分享了改革思路与实践经验。山东大学将区域国别学研究融入培养方案,增设中韩媒体分析、国际组织运作等实践型课程,实现从单一语言技能训练向“语言能力+区域研究”双轮驱动的培养模式转变,推进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发展。

大会发言第二部分由吉林财经大学朝鲜语系副教授玄千秋主持,国防科技大学吕春燕教授以《从“语言工具”到“半岛专家”:新文科视域下朝鲜语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的重构与创新》为题发言。

吕春燕教授提出了两项重构:一是目标重构,二是课程重构;以及四项创新: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工作坊式教学;融合项目式、探究式学习。力求打破课堂与学术壁垒,推动学术成果产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强调通过“学研并重”来提升翻译硕士的学术能力与职业潜力,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交流。

复旦大学朝鲜语系副教授郭一诚发表题为《大变革时代背景下朝鲜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阐明复旦大学朝鲜语专业正积极推动“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型,致力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T型或π型人才。同时,强调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迭代是推动转型的重要路径,促进跨学科协作与科研创新,才能实现外语学科在新时代的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东方语言学院韩语系主任许赛副教授以《地方民办高校朝鲜语专业区域国别化转型路径:平台建设与未来设想》为题,指出为应对挑战,越秀外国语学院积极推进“专业+平台”双轨建设战略,有效对接了区域国别学发展需求。但当前转型仍面临师资结构与资源分配不匹配、教师专业转型困难等挑战,未来将继续通过平台建设推动专业与科研的协同发展,探索特色转型路径。

湖南师范大学朝鲜语系主任闫超副教授以《朝鲜语专业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再思考》为题作大会发言,提出应突出外语学科主体性,发挥多语种优势,避免与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等学科同质化。在知识体系构建方面,应依据国家战略与文明互鉴的功能需求,建立涵盖语言能力、区域知识与多领域知识的系统化课程。师资建设上应推动现有语言教师转型,并加强跨院系合作,构建真正融合的教学团队,共同推进区域国别人才的系统培养等设想。

本次论坛在区域国别学的引领下,进一步凝聚了朝鲜语专业建设的共识。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应通过深度的学科交叉推动创新突破。面对转型挑战,鼓励全体教师以饱满的科研教学热忱积极应对,凝聚共识、协同推进,共同构建区域国别视野下朝鲜语专业高质量、有特色的发展新格局。

上一条:肖越海教授指导学生在《南华早报》发表多篇英文时评

下一条:校英语创意写作班举行黄运特教授“Life Writing in the Age of AI”系列讲座第一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