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谢钰琪 摄影 蔡佳珺 王紫盈)为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高一学子对醴陵本地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实现文化自信与语言能力的双重提升,2025年6月25日晚,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党支部赴醴陵三中暑期社会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于该校佛年讲堂举办“流光‘遗’彩”主题活动。活动由实践团成员黄泽辰、谭淮安两位同志主持,聚焦醴陵传统民俗舞蹈艺术——“星子灯”,融合文化体验与英语学习,打造沉浸式非遗课堂。
活动伊始,黄泽辰同志通过纪录片详细介绍了醴陵星子灯的起源脉络,重点阐释其“筒车挽水”、“雷公打猪”、“穿篱笆”等经典表演程式的文化内涵。高一学生现场观摩并体验了星子灯核心动作,在团队协作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韵律之美。实践团特别设置“动作拆解教学”环节,由学生分组还原非遗舞蹈套路,深化对民俗艺术的实践认知。
在文化表达环节,实践团队鼓励学生用英文表达,通过自主阅读、跟读训练,学习有关醴陵花炮起源和星子灯的英文介绍文本,并开展“中英文名称连线”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加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语言能力的提升。为引导学生思考非遗文化的传承问题,黄泽辰同志还借助视频案例,生动讲述非遗文化传承人坚持代代相传的精神,实现语言能力与文化传承的双向提升。
随后,黄泽辰和谭淮安两位同志以“舌尖上的醴陵”为副主题,通过影像展示醴陵焙菜、醴陵蒸草鱼、醴陵炒粉等地方特色美食,并设计“方言-英文”双语教学环节。现场同学们积极参与,学习了这些美食的英文名称,并结合醴陵方言准确表达对应菜名,同时还掌握了“发酵”“蒸制”等烹饪术语的英文表达。结合醴陵方言发音特点,开展“美食名称趣味转译”互动,在语言对比中感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与语言的融合之美。
活动最后,实践团发起以“守护非遗根脉,青春铸就未来”为主题的中英文征文比赛,鼓励三中学子通过文字阐释对非遗传承的理解与担当,激励其积极参与非遗保护。
此次活动通过“文化体验+语言实践”的创新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醴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兴趣,促进了英语学习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展现了研究生党员的文化传播担当,也为中学非遗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