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宗亚)2025年3月19日下午,韩国祥明大学博士生导师、东亚艺术文化产业协会会长权锡焕教授,应我校东北亚研究中心和朝鲜语系邀请,进行了题为中韩八景与山水文化的线下讲座,讲座会场设于湖南师范大学中和楼611会议室。东北亚研究中心主任蔡美花教授、“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陈小法教授、潇湘八景研究资深专家冉毅教授、朝鲜语系主任闫超副教授等教师及朝鲜语系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讲座。讲座由朝鲜语系教师韩燕博士主持。
讲座伊始,权锡焕教授便指出潇湘八景是东亚八景的发祥地,他还强调八景也是一种对自然景观的美学诠释,而中国最典型的八景是从宋代宋迪绘制的《潇湘八景图》即八幅平原山水画开始的,由于宋迪反对王安石变法后被贬谪,因此他在流放之地绘制了这组图以纾解心中的郁愤之情。
随后,他介绍了潇湘八景的地理背景与文化背景,潇湘八景蕴含了湘妃的哀怨、屈原的爱国忠情以及柳宗元的怀才不遇之情,特别是永州象征着贬谪和流放。他还展示了文徵明、张远等古代著名画者所绘制的潇湘八景图以及前往潇湘八景实地考察所拍摄的实景照片。随后他介绍了日本所藏的玉涧与牧溪的八景图,并指出潇湘八景流传到日本后,实现了从文人山水画向禅画的转向。另外,他还结合国内的潇湘八景研究状况,指出美国学者对潇湘八景图的研究现状具备研究成果少但有深度的特点,而台湾学者衣若芬将潇湘八景定义为意象情境、恨别思归、和美自得之有机结合的观点颇具参考价值。随后,他简要介绍了《北京八景图诗》的创作背景,认为北京八景将八景融入了城市景观,并在自然景观中注入了政治意识形态,与朝鲜的《新都八景》、《汉阳八景》密切相关。
而针对韩国八景,他指出高丽明宗(1171-1197)时期,《潇湘八景图》从中国传入高丽明宗命李光弼绘制画作,并让李仁老和陈澕创作《八景诗》、而李齐贤创作了《潇湘八景诗》和《松都八景诗》、安轴则创作了《竹西楼八景》,为韩国八景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在
朝鲜初期,郑道传创作了《新都八景》,安平大君求得了南宋宁宗(1198~1224)亲笔的《潇湘八景诗》,并让翰林院学士们创作诗篇,最终完成了《潇湘八景诗帖》,这些创作活动进一步推动了八景文化在韩国的传播。随后他介绍了新都八景的相关诗文与画作,并强调从徐居正的《汉都十咏》开始新都八景实现了由歌颂首都风貌、祈愿国家昌盛的都市化风景向自然景观的转型。
而关东八景是指关东(天岭关以东或大关岭以东)地区的八个著名景点,也被称为岭东八景。它源于高丽忠肃王时期,安轴(1282-1348年)所创作的《京畿体歌》,这是安轴在忠肃王17年担任江陵都存抚使时,游览关东地区,被其美景所感动而作。随后他还介绍了关东八景的相关诗画以及实景。
最后,他总结到:八景起源于中国湖南省的潇湘地区,并传播到东亚国家。唐宋时期的文人们将山水自然景观进行景观化、地方化和美学化,发现了新的文化景观。在中国明朝和韩国朝鲜时期的建立过程中,山水自然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潇湘八景》对韩国和日本的园林、景观、绘画方面产生了影响,反映了东亚三国的文化交流情况,体现了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的结合,进一步成为了东亚艺术的生命源泉。并且,他还对八景的卧游、神游作用能转化为现代的旅行文化和区域文化表示了真切的希冀。
在本次讲座中,权锡焕教授深刻探讨了“八景”文化的起源及其对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影响。此次讲座内容丰富,视角新颖,学生反响热烈,有利于推动东亚区域国别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