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佳颖 刘文琛)为深入挖掘与传承五溪流域多彩的民族文化,7月10日下午,我院赴沅陵县借母溪村暑期社会实践团以“衣脉相承民族韵,匠心绣绘五溪情”为主题,开展民族服饰文化课堂。通过讲解、互动与实践等多种形式,实践团成员彭蓉蓉带领同学们领略土家族服饰的独特魅力,助力非遗文化在云山间永续流传。
借母溪村地处沅水中上游,是五溪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侗族、苗族、瑶族与土家族在此世代聚居。课堂上,彭蓉蓉以杜甫诗句“五溪衣服共云山”为引,向同学们介绍了五溪地区民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土家族服饰虽不如苗银、侗绣广为人知,但其‘西兰卡普’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密码。”彭蓉蓉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展示了土家族服饰中经典的“大烂枯梅纹”——由十二勾纹样组成的圆形图案,象征四季轮回与民族团圆,其繁复的几何构图与浓烈的色彩对比,尽显土家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命的热情。
为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非遗技艺,彭蓉蓉组织同学们以土家织锦为蓝本,用彩笔临摹“十二勾”、“马毕花”等传统纹样,并通过视频展示土家族老人古老的纺线技艺,讲述纹样背后的故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设计,创作出充满童趣的“新土家纹样”。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民俗文化课堂,更是一场民族记忆的唤醒之旅,对于五溪流域的非遗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活动以互动体验的形式激发同学们的文化认同感,助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正如土家族谚语所言:“无锦不成家,无衣不成族。”在这片云山环绕的土地上,一针一线终将织就非遗新韵的锦绣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