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0日晚,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李雪涛教授应邀莅临湖南师范大学,作“局外人的贡献:‘只有中国人理解中国’的文化语境与诠释问题”的专题讲座。讲座系第三届洪堡日国际论坛“洪堡的宇宙:伦理与审美”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旨在向我校师生介绍和分享目前洪堡研究的前沿视角与问题意识。讲座在外国语学院腾龙楼515会议室举行,由外国语学院肖华锋教授主持。现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伊始,李雪涛教授从自身学术经历切入,回顾了其导师、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对他产生的深远影响。他围绕“只有中国人理解中国”这一流行命题,进行了深刻的哲学辨析与批判。李教授指出,这一命题潜藏着两层危险的假设:一是将“理解”与“民族身份”简单绑定,二是将外部的理解等同于“误解”。他认为,这并非文化自信的表现,反而可能是一种文化不安全感的流露。
李雪涛教授进而阐述了“距离”对于理解的积极意义。他引用顾斌教授的观点强调,文化内部的成员常因“太熟悉”而陷入“熟悉的盲点”,而外部视角所带来的“陌生感”恰恰能成为一种反思的条件和资源,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文化中被忽略的逻辑。他提出,真正的理解不是生理意义上的中国人或外国人,而是能在文化之间穿梭、反思并提出问题的人。
为深化论述,李教授引入了文化人类学家霍尔的“高语境”与“低语境”理论,指出中国文化作为典型的高语境文化,其意义的传达高度依赖背景与共识。因此,跨文化理解的困难往往不在于词语不通,而在于语境切换的失败。他同时借助历史学家柯文的“局内人-局外人”分析框架以及阐释学家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概念,生动地说明了内部经验与外部视角的互补性。李教授总结道,理解不是对某种固定“正解”的占有,而是一个在“主位”与“客位”张力间持续对话、动态生成的过程,其最终目的不仅在于理解他者,更在于重新定位和认识自我。
在互动环节,现场学子争相提问,问题涉及误解的消除、理解的边界以及后现代主义下的相对性与虚无等深层议题。李雪涛教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富有思辨的回答,引导听众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理解“对话伦理”的重要性。他鼓励大家在学术研究中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让文本“对自己说话”,从而激发真正的学术创造力。
讲座最后,主持人肖华锋教授进行了精辟总结。他称赞李雪涛教授的讲座展现了广阔的跨学科视野与深厚的哲学底蕴,并联系现实指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培养理解、对话与共情的能力,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本场讲座持续近两小时,内容深邃,启发性强,在现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